【「非」典讀本 尋訪當代非洲的文學靈光】
大疫時期,人人自肅,但是不是仍有可能,把目光放至有著陌生文化與面容的極遠處,以夢,以嚮往之名,打開文學的關注格局和胸臆?
本期邀請多位作家、研究者,以讀書筆記爬梳來自南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埃及等國深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及這些「世界等級」作家們(那麼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何在歷史傷痕、社會處境、文化限制或個人心靈困頓中堅持獨立思考,呈現這座紅土大陸生活與人情的今昔變貌;或召喚、化用血脈中的古老神話傳統──藉由創作,辨證「成為真正的人」的難處與必要。
■傾身細語 窗外的海依娜/栗光
■讀‧國際概況 想了解當代非洲文學,先認識當代非洲/陳子瑜
■大地鳥瞰 非洲文學的黑不是黑,而是無法忽視的去殖民前的幽暗/吳佩如
■讀‧南非 柯慈《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童偉格
■讀‧南非 從葛蒂瑪《偶遇者》談起/蔣亞妮
■讀‧莫三比克 米亞‧科托《夢遊的大地》/黃家祥
■讀‧奈及利亞 重溫《獄中詩抄:索因卡詩選》/蔡琳森
■讀‧奈及利亞 班•歐克里《飢餓之路》、《魔幻年代》/陳宗暉
■讀‧奈及利亞 五則關於阿迪契《繞頸之物》的筆記/張亦絢
■讀‧奈及利亞 讀歐比奧馬《邊緣人的合奏曲》/連明偉
■讀‧塞內加爾 瑪莉亞瑪‧芭《一封好長的信》/馮品佳
■讀‧塞內加爾 沃娜-薇耶哈《朱爾丹的瘋狂日記》/葉佳怡
■讀‧埃及 馬哈福茲的老街坊、千夜之夜、法老王情人/林郁庭
■出版 Q&A 南方家園出版社總編輯劉子華談非洲文學書系
■「非」典放送 在顛沛流離中仍不忘高歌的當代非洲音樂/胡子平
■藝術造浪 認識非洲當代藝術的起點──達喀爾藝術/印卡
編輯室報告‖夢不到的地方╱丁名慶
–脈動–
散步在他方‖倫敦╱賀婕、紐約╱劉思坊、莫斯科╱田家綾、釜山╱翁智琦
幻遊地‖《奇巧計程車》╱曾淯慈、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徐珮芬
心樂園‖位置──聽 I Mean Us〈Søulмaтe〉╱趙文豪、海底與日出╱張馨潔
異體感‖從暢銷小說到熱門電視劇,窺見大腕作家與名偵探/冬陽
異體感‖生命以提問之姿回到眼前/穆時傾
異體感‖論黃信堯《唬爛三小》與《同學麥娜絲》/蕭曼瑄
造星者筆記‖以策展思索,也思索策展/葉佳蓉
播可夢‖聽歲月/黃琪樺
漫畫絮語‖絮語《黃金神威》/冬耳
學生玩什麼‖自主,想像一片森林/陳姿含
玩家自己說‖Sven、譚喻之
–專欄–
蟬翼摹寫本‖活著/洪茲盈
只有自己在意的兩三事‖練習煞停/宋尚緯
踟躕地誌‖旺來/廖瞇
踟躕地誌‖最後的獸境/吳懷晨
踟躕地誌‖小熨斗╱蕭詒徽
天人之際‖我們的願景,是什麼呢?/布蘭森
天人之際‖為人孤癖,不合時宜/倪玼瑜
–讀世界–
當月作家‖黃崇凱談《新寶島》/洪啟軒
雙鄉答問‖黃錦樹、鄧觀傑 通信對寫
再寫一本‖邱常婷談《哨譜》/Novalis Liao
捕鯨者手札‖出版寒冬vs.世紀大疫的編輯焦慮小記/A編工事中
深度書評‖黃崇凱的《新寶島》/班與唐
八月選書‖《1.5米—活在瘟疫蔓延時》╱劉亦修、《末日儲藏室》╱張馨潔
八月選書‖《大逆轉》、《謊言之瓶》╱謝爾庭
雜誌盒子‖山,在書頁之間/黃文儀
–封面專題–
「非」典讀本 尋訪當代非洲的文學靈光
傾身細語‖窗外的海依娜/栗光
讀‧國際概況‖想了解當代非洲文學,先認識當代非洲/陳子瑜
大地鳥瞰‖非洲文學的黑不是黑,而是無法忽視的去殖民前的幽暗/吳佩如
讀‧南非‖讀柯慈《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童偉格
讀‧南非‖從葛蒂瑪《偶遇者》談起/蔣亞妮
讀‧莫三比克‖米亞‧科托《夢遊的大地》/黃家祥
讀‧奈及利亞‖重溫《獄中詩抄:索因卡詩選》/蔡琳森
讀‧奈及利亞‖讀班•歐克里《飢餓之路》、《魔幻年代》/陳宗暉
讀‧奈及利亞‖五則關於阿迪契《繞頸之物》的筆記/張亦絢
讀‧奈及利亞‖讀歐比奧馬《邊緣人的合奏曲》/連明偉
讀‧塞內加爾‖瑪莉亞瑪‧芭《一封好長的信》/馮品佳
讀‧塞內加爾‖讀沃娜-薇耶哈《朱爾丹的瘋狂日記》/葉佳怡
讀‧埃及‖馬哈福茲的老街坊、千夜之夜、法老王情人/林郁庭
出版 Q&A‖南方家園出版社總編輯劉子華談非洲文學書系
「非」典放送‖在顛沛流離中仍不忘高歌的當代非洲音樂/胡子平
影像留痕‖你說,電影裡的非洲有什麼?╱編輯部
藝術造浪‖認識非洲當代藝術的起點──達喀爾藝術/印卡
–寫星球–
疑問集‖另一個地方╱楊智傑
天曉得‖B級的愛/柯克廉
容身之地‖消除遊戲/江鵝
那個人‖永恆的少女/龔萬輝
Youth Show‖捉迷藏╱趙鴻祐
Youth Show評‖讀趙鴻祐〈捉迷藏〉/言叔夏
一直都在‖海邊草原/林文心
一直都在‖冬眠的鼠/許閔淳
一直都在‖渡夏/騷夏
散文‖我心中的南迴那片海/趙謙郡
新詩‖名姓,泥冊,書房,花裡/林益彰
暗角通信‖香雞城與我心中理想的劇場聯合無限期停業公告/陳煜典
夢不到的地方 文/丁名慶
這回專輯,我們建議,你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開始看,就像前往一座陌生的大陸,或超級大島,不一定有機會以鳥瞰或衛星導航方式畫出三度空間的方位(利用Google Map或圖片搜尋是個好主意,我自己就在輸入「莫三比克 街景」或「塞內加爾 街景」這樣的動作之後在那些或擁擠或荒曠的「他人的生活」中流連往返),但你可以讓機遇的洋流帶著你從邂逅的地方即興登岸。誠然,你眼前抵達,並「不是非洲」,甚至不見得是某位非洲或非裔作家筆端的非洲,而是此間、此次我們邀請的某位作家的理解、思索,或心象與個人(與非洲未必有關的)記憶之投影(但比如寫下馬哈富茲讀書筆記的林郁庭,是真的走過那片土地,從此魂牽夢縈的,是與純然的閱讀完全不同的身體感與祕密)。
我非常喜歡,像童偉格在專輯中寫道,「……K充分理解自己是誰,理解到,能夠在注定是禁錮的生命裡,再祕藏一個從來不被偵破的「我」。正是這個「我」,始終活在K之生活的內裡:他熨平K的一生,讓此生久久遠遠地舒展開來……」
或是陳宗暉這樣寫,「我以為我讀的是非洲其實也在我的島嶼東部之東。貧窮卻豐饒。飢餓卻飽滿。就算現在沒有一個正確平衡的答案,也是一種回答。我也不明白為什麼相隔多時再見到你,所有的忍耐都可以破涕為笑。」
或蔡琳森以詩行回應索因卡的:「在嶄新的歲月,一種嶄新的無望已輕盈抵達了奈及利亞/它在嘈切的街市開業販售現代世界用罄的時間。」
是的。正是時間,或者時差。那些鐫記於文字的(非洲)時間,似乎不存在於我們熟悉的日常,但其實一直都在。更像是被擱置在以偶遇為常態的夢裡,逐漸沉積成靈魂的塊壘(也許近似三毛稱之為「鄉愁」的東西?)──闔上眼就能置身其中;或僅僅需要一場雨、一片無際蔚藍晴空,一個索求或決然的眼神、一盞小巷口街燈的斜射角度,就能教人想起通向那夢的隱密路徑。在那樣的夢中,我們能在運氣好時覺察出某種神祕事物的召喚和傾訴(或許僅是語言不同);或是我們幾乎遺忘的,血脈裡可恥但終究適應得來(?)的被殖民文化卑屈遺緒──那也像本期「當月作家」黃崇凱《新寶島》間接點出的,(不論在非洲、古巴或台灣)誰都能輕易把我們搬過來換過去;但那同樣是個「理解自己是誰」的契機。
關於時間,作為域外之眼的旅行作家保羅・索魯(Paul Theroux)多年前所見,「有時非洲似乎是個讓人去等待的地方……他們沒有抱怨,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用宿命的耐心在生活。外人眼中的非洲是塊延宕的大陸……,『時候還未到。』……」(《暗星薩伐旅》)與奈及利亞作家歐克里(Ben Okri)所說的,也許是一種普遍狀況的不同詮釋面向,「如果你的心是時間的朋友,任何東西都無法把你擊垮。」(《飢餓之路》)
只是相當可惜的,雖然藉由經典作品,我們得以更認識過去的(以及活在過去的)非洲──這亦是一種時差課題──但,今日的非洲呢?她的時間作用在人身上的方式,有多大的改變或不變?這是目前我們力有未逮的部分,也許那才是真正無法烙進我們夢中的陌生事物。我深深期待,書寫與閱讀,有一日能帶領我們造訪那裡更深更幽微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