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累積六十五年的愛與善良
刻劃青春最溫暖真誠的記憶
救國團風雨故人來首部曲
本書帶您循著故事的諸般珍貴細節 一探救國團在台灣的耕耘
用坦然且坦率的心情 述說為青年服務的清晰足跡
我不是在救國團,
就是在去救國團的路上﹗
超過半數以上台灣民眾的記憶音樂盒裏,都珍藏著一首聽似遠,實則近的歌曲,一段單純且美好的旋律,一如當時人們對生命的藍圖,對生活的定義,和對這個世界的希冀。
救國團這個名字在台灣人心中生著根,
說起救國團,就想到陽光、歌聲、朋友,
苦澀與甜美、感動與體會、歡聚和思念,
和一段又一段的成長故事。
每個時代的青年人都有許多故事,
救國團從青年人的大時代走來,
朝著下一個新世代的青年們走去,
本書為您一一細數這一路上動容的轉折,
傾聽過去和未來的對話,
透視所有隱藏在喧嘩背後的寧靜,
鉅細靡遺。
救國團究竟從何處來?往哪裡去?
所有不容錯過的歷史軌跡大公開,
一次為您講個清楚,說個分明。
【編者簡介】
21世紀將是一個資訊的、網路的、休閒的世紀,也是一個關懷、服務的世紀,「我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社會服務」是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迄今一直努力不懈的目標,我們將秉持著【合作、參與、貢獻】的理念,持續推動教育、公益、服務、健康之四大志業,並全力發展八大核心工作:終身學習、體驗學習、公益服務、輔導服務、志願服務、國際交流、休閒活動、健康促進。
【發行人的話】◎ 李鍾桂(救國團名譽召集人)
救國團是一個大家庭,由好多可愛的家人組成的。六十五年來,不論外面是風是雨,救國團的家人永遠團結在一起,從未失卻信心與勇氣。而這些家人不論是義工夥伴、服務員、及工作同仁,都是救國團不可缺少的希望和力量。
隨著時代潮流轉變,救國團從一個執行政府政策的組織,轉型成為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再從非營利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的目標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做了很多嘗試,重視青年和社會的需求,讓工作不斷突破創新,且符合法律規定。我們不斷調整任務目標、組織規範與作業標準,然而,「以人為本」的宗旨核心卻始終不變。我們重視人的需求,在乎人的感受,救國團的工作,一直都是「群眾性」的、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的,機器人可以取代人的工作,卻永遠無法取代人性,雲端可以是便捷的工具,但真正的服務,仍須走進人群、貼近人心。團務工作的順序性、必要性與立即性,均以人為依歸,重視與真實世界的互動與反饋,因此,我們透過和青年的分享和對話,彼此瞭解,深切感受,讓團務工作更富意義、更具價值、更有共鳴,真正達到培育青年、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
回顧六十五年前救國團剛成立時,先進同仁們在艱困的環境中克勤克儉,無怨無悔地奉獻,經歷了無數的難關與挑戰,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點點滴滴,都是辛苦耕耘的結果,也是救國團獲得肯定與支持的原因。六十五年來,救國團陪伴台灣一起走過漫漫長路,寫下了許多豐富精彩的篇章。當年本團老主任經國先生推動十大建設,開創了台灣的經濟奇蹟,而他一手創設的救國團,則可說是開創了台灣心靈建設的奇蹟,我們秉持著經國先生「開採人礦」的期許,為國家培育了無數人才,如今這些人才,在不同的領域頭角崢嶸,發熱發光,為社會帶來進步,替國家帶來繁榮,這正是救國團最引以為傲、引以為榮的事情。
未來的社會變化將更加快速而劇烈,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與挑戰也將接踵而至。民國九十一年SARS來臨時,我提出救國團三次轉型的想法,第一次由半政府機構組織轉型為非政府組織,第二次轉型為非營利性組織,第三次轉型為社會企業型組織,尤其最後一次轉型以「創新」做為團務核心精神,朝社會企業的目標發展,藉由企業經營內涵的導入,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取之青年、用之青年」的精神,以活動舉辦更多活動,以服務開啟更多服務,藉公益觸發更多公益。社會企業是一種公益企業化,目的在滿足社會的公益需求,不但幫助弱勢社群,同時也使服務者生活更有意義。十多年來,本團在這方面的努力,諸如區域再生發展、服務事業的垂直與水平整合,以及公益在地化的創新設計等,都有相當顯著的成果,期許本團在邁向新紀元之際,不但能夠一本初衷,更能透過社會企業的社會創新、服務,看得更遠,走得更久。
任何一項艱鉅偉大的工作,都是眾人共同創造的結果,面對可見的未來,互聯網將為世界帶來許多新的機會,卻也勢必伴隨更多元化的價值衝突,對內如何提供同仁和義工更多發揮潛力、創造力和自我實現的機會,對外如何培育更多各盡其能、發揮特長的人才資源,將是救國團迎接下一個新階段的重要課題,唯有持續不斷自我提升、增進知識能力,方能建構出新的價值基礎與團務基因。未來的道路儘管崎嶇艱辛,但我們深信:危機就是轉機。在功利主義一點一滴侵蝕著善良純樸的年代,救國團一定要做社會的「清流、暖流、中流」,也就是在混濁社會中扮演清新的角色;在冷酷社會中扮演溫暖的角色,多做雪中送炭,不做錦上添花;以及在動亂社會中扮演中流柢柱的角色,就算關山阻隔、路途艱險,這份初衷本質,也一定會堅持下去,只要繼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正義必得彰顯,公理必能伸展。在這力挽狂瀾,讓愛與公益重返人心的時刻,讓我們下定決心,竭盡所能,替下一代打造一個純真、善良、美麗的社會,再次迎接新的蛻變。
【目錄】
發行人的話 ◎李鍾桂
[序言]
承先啟後傳精神 再創新猷為青年 ◎吳清基
風雨中的寧靜 ◎葛永光
珍惜一個培育青年的團體 ◎馬英九
「平凡、平淡、平實」的救國團 ◎吳敦義
我與救國團 ◎張善政
和台灣的前途一起呼吸 ◎趙 怡
[導言]
腳踏實地的救國團 ◎徐耀昌
嘉惠金門鄉親子弟 ◎陳福海
與時俱進的救國團(專訪) ◎劉招明
劍契英豪縱,潭深智者藏 ◎陳飛鵬
一個看得見用心的地方 ◎周淳卿
服務使我的人生樂觀開放(專訪) ◎吳桂森
風雨生信心 ◎王亞男
社會安定的清流 ◎劉陳昭玲
讓愛延伸(專訪) ◎黃清山
摶風而立、揚劍出鞘(專訪) ◎黃國芳
跟團一起走下去 ◎陳杉銘
入耳讀書聲,關心地方事(專訪) ◎鄭福本
我人生命運的中轉站 ◎張慧玲
壹、春與青溪長,遠隨流水香
青春
旅途
志業
出發
貳、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
青年與中華民國
回顧過去,瞭解現在
青年俊傑,史傳不絕
青年奮起,激發能量
碧血黃花,浩氣長存
台灣青年,虎嘯龍騰
近代青年,啟迪開闊
「五四運動」
北伐時期的青年運動
抗戰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青年運動
青年與台灣
反清與抗日期間的台灣青年
遷台初期的台灣青年
青年與救國團
客觀理性看待史實
救國團成立的歷史背景
經國先生對救國團的影響
「三青團」與「青聯會」
團是國家的團
幫助青年,培養青年
值得信賴的老朋友
參、救國團的成立與發展
籌組過程
工作目標與團徽、團歌
籌備概況
輿情反應
內涵與特性
救國團的蛻變
自成立至民國七十七年工作概況
學校青年服務
軍訓教育
社團活動
文藝服務
工讀服務與獎助學金
教師連繫服務
社會青年服務
青少年諮商輔導服務
海外青年服務
青年育樂活動
愛國教育與愛國運動
青年服務事業
青年社會服務事業
青年育樂服務事業
肆、救國團的轉型與現況
時代的氛圍
依屬性區分時期
歷任主任
歷任召集人
三次組織工作轉型
第一次組織工作轉型
第二次組織工作轉型
第三次組織工作轉型
近期工作內容與服務概況
探索教育
諮商輔導創新工作
國際交流服務
華僑青年服務
兩岸交流服務
「張老師」國際交流
資通行銷
急難扶助
諮商輔導
適法建置
伍、影響與展望
影響
展望
主要參考書目
|
|||||||
|
|||||||
|
【內容簡介】
14篇知名作家的生活散文,紀錄成長蛻變的每個節點,為被隔離在世紀末盛典外的青春,留下珍貴的紀錄。是一本體貼溫暖的書,讓正青春及已過青春期的作者,現身說法,寫出他們年少時期或目前正遭逢的困惑及解決之道。
本書除了文本及賞析之外,還逐篇撰擬文本所延展出的相關問題三則,提供師生共讀時討論及延伸思考之用。
【作者簡介】
廖玉蕙
東吳中文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目前專事寫作、演講。曾獲吳三連散文獎、中山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等。創作有:《當蝴蝶款款飛走以後》、《後來》、《在碧綠的夏色裡》、《教授別急!──廖玉蕙幽默散文集》、《純真遺落》、《像我這樣的老師》、《寫作其實並不難》、《古典其實並不遠》四十餘冊並編選《文學盛筵──談閱讀教寫作》等二十餘種語文教材。
林芳妃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獲2012年第63梯次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第12屆台中縣文學獎散文類優勝,世新大學舍我文學獎。著有《最好的時光──親情,愛在四季》、《廖玉蕙老師的經典文學──宋朝詩人故事》、《廖玉蕙老師的經典文學──史記故事》、《甜蜜與憂傷》等。
【編者序】
人生緣會◎廖玉蕙
新近,我接受幼獅文化公司的邀約,和我的學生林芳妃合作編輯給中學生閱讀的散文集《青春關不住》,出版社很用心地針對學生的需求策畫,將主題聚焦在學生的人際互動上。由我來選文並寫一篇總論;芳妃負責寫每篇文章的賞析。這樣的合作模式已行之有年,滿受到讀者的歡迎,主要是芳妃很盡責,不但很能領略作品的精髓所在,又有一支健筆可以準確鋪陳,讓文章的亮點盡出。
這回,和出版社確定主題後,我開始針對預設的主題搜尋近年來的閱讀,又去網購了些新書來看,經過再三斟酌後,逐篇寄去給芳妃。其中,有一篇非常精簡的短文,是胡晴舫去年出版的《無名者》中的一篇〈路易和他的棒球帽〉。芳妃收到文章後不久,寫信來坦承一下子沒找到文章與少年人際的聯結點,自嘲有點跟不上節奏;意思是她想不出來這篇專寫老人的文章和少年的人際關係聯結在哪裡。
晴舫那篇寫路易的文章約莫才一千三百字左右。文章敘述她在美國住進一幢帶有花園的大樓,住戶多半是老年人,需要有人幫忙搬行李、提重物。「大樓每層樓的垃圾箱每日清除兩次,分類垃圾總會及時送走,電子鏡子明亮懾人,大堂地板光潔無瑕。」全仗其中有位名叫路易的快七十歲的男人打理。路易長年戴著棒球帽,住在大樓的地下室,雖然敬業,但從對話中,知道他智能不足,無法和人正常互動,常常答非所問且行蹤飄忽,像大樓裡的一枚幽靈。其中一位史太太,曾經因為無法及時找到路易幫忙,氣極敗壞嫌路易做事不俐落,而揚言該讓他退休了。
文中,有三處讓我印象深刻。一次是作者去地下室取腳踏車,意識到路易就住在他正擦拭著門把的那扇大門後,就像《歌劇魅影》裡的男主角住在歌劇院地下湖一樣。她一時衝動,問他在地下室住了多久,沒期待他會回應,「但路易的眸子像停滯已久的機械裝置突然噠噠轉動,明顯聚焦在我臉上。」一向不善言辭的路易還認真回答了晴舫的提問,雖然也沒能切中問題:「喔,媽媽說,路易,你要工作,你要工作養活自己,你去,你去那棟公寓,他們有份工作給妳。我就來了,我工作,我養活自己。媽媽叫我,我就做。」那種熱切的回應,說明了再怎麼樣心智不成熟的人,也是有被關懷的渴慕;而面對胡晴舫難得的關心提問,路易所顯示的「眸子轉動」和「聚焦」,讓人好心疼,顯示平時真的太少人去關注他這個「人」,卻只是不停求全他的工作。
接著,晴舫寫一回她回應史太太的抱怨去找路易,結果在大樓前面花圃找到。路易正汗涔涔地幫剛種下的鬱金香花苞包上草蓆,她才想起「因為天氣預報周末要下雪。」對天真的路易而言,眾生是平等的,大樓中的人與物,重要性是無分軒輊的。下雪天快到了,花苞的包紮保護一如人的生存,都是大樓完整存在的意義,美觀健康的存在,是無分物我的。
最後,我想到同樣高齡卻需要路易服務幫忙的史太太,對下人予取予求,一刻不見了路易,馬上想到的是自己需求的被剝奪,想到的是路易不適任,沒想到的是大樓裡的事務龐雜,路易是不是分身乏術?
我回應芳妃的提問,說人際關係的第一要務是看見,然後才是同理。這個故事看似說得很少,欲語還休,其實千言萬語藏在其間。我真心希望學生能在閱讀之後,學習到關心弱勢,輸送溫暖,且以同理心寬諒別人。而我之所以對這篇短文特別有感,也是有特殊的因緣的。芳妃聽到我跟她敘述的因緣後,寫信來說:「果然如老師所說的,你讀見什麼,和你經歷過什麼、内含什麼,有很大的關係。人生的層次夠多,看待事物才能深入。」那當然是謬讚之詞,但人生閱歷有助於詮解文學倒是不爭的事實。我跟芳妃細說的那段人生緣會是這樣的:
我的二姊罹癌三年,最後幾個月,姊夫雇了個外籍看護Wii照顧她。二十六歲的Wii,有一張好圓的臉,常常露出甜美的微笑。有一點笨手笨腳,偶爾會跟不上節奏,二姊夫有時恨鐵不成鋼,罵了她;二姊總護著她,說她年紀輕,沒那麼能幹也是理所當然。這時,姊夫就會恨聲罵二姊:「你就會護著她,都是被妳寵壞的。二十六歲有多小!她的孩子都五、六歲了。」這時,Wii通常是露出驚惶的表情,滿眼是淚。事後,她總不忘跟二姊道歉。二姊心疼她,安慰她:「爺爺脾氣不好,他求好心切、有口無心,妳別怪他。」。她總回說:「不會怪爺爺,他罵我沒關係,連累奶奶被爺爺罵,我捨不得,也覺得很對不起奶奶。」二姊和我都很喜歡她的純真善良,我因此知道她已婚,有個小男孩。
我每次回中部,都設法把姊姊迎回老家,Wii當然跟著來。她不擅長做飯,但會負責洗菜、洗碗。因為我只顧著殫精竭慮做飯給姊姊吃,希望她能吃些可口的飯菜,增添營養,以儲備抗癌的資本,除了偶爾給Wii一些小費外,就沒對她有進一步的關切。
二姊臨終前的某一晚,陷入昏睡。Wii和我對坐在病房的一隅。因為病房小,和Wii近距離接觸,也沒其他的事干擾。我一時不知和她說些什麼,就問她有沒有隨身帶著她兒子的照片?先生長什麼樣?在昏暗的燈光下,她的眼睛陡然閃起了亮光。她飛快取出手機,滑呀滑的,就亮出丈夫和小朋友的相片來。一大一小的男子都相貌堂堂,小朋友的五官分明,眼睛炯炯有神,我由衷讚美:「怎麼長得這麼帥,像小王子一樣。」她笑得眼睛都瞇了。我接著問她:「妳到台灣來,小朋友由誰照顧?」她回說婆婆在家裡開了雜貨鋪子,先生上班時,婆婆可以照顧。「雜貨鋪賣些什麼呢?」她的語言還無法順暢表達,乾脆在手機上滑出雜貨鋪的照片,客氣地說:「很小、很小的店。」我一看,是個家庭型的小鋪子,賣些毛巾、牙膏、米、生力麵、餅乾……之類的。我還問她原生家庭做什麼的?父母還健在否?除了丈夫和孩子,婆家還有些什麼人?她都很開心的一一用手機裡儲存的照片來回答,應證了一句網路語言「有照片、有真相。」
那夜,她還說起她的理想,最終想拿在台灣賺的錢回印尼去蓋一幢屬於小倆口的房子。她說這話時,臉上露出非常燦爛的笑容,整個人煥發出奇異的光彩。「我想把房子蓋在娘家附近,我先生想跟她媽媽住近一點,這一點我們還沒有商量好。」說到這,她隨即紅著臉羞赧地說:「其實,賺的錢距離買房子還早得很哪!」我看著、聽著,忽然覺得慚愧。姊姊病了,到後期可以說已然自顧不暇,而我們一心一意注視著病人的一舉一動,希望Wii好好對待姊姊,教她必須這樣,應該那樣,總是著眼於她對姊姊照應的周全與否;而她花那麼大的心思照顧我的家人,我卻對她全無所悉,也從沒企圖理解。這個長期對我姊姊悉心照料的人,她萬里投荒到台灣來,我們有沒有回報她同等的關心?
看到晴舫寫路易,讓我不期然想起Wii。Wii就一如努力工作的路易,晴舫的文章看似三言兩語,其實既深情無限又棉裡藏針。憑良心說,Wii侍奉二姊算是很盡心了。所有與二姊夫的扞格,大部分是溝通不良及習性不同所致。二姊過世後,Wii哭得好傷心。沒多久,她又被仲介轉介去一位重病的老先生家裡。臨走前,我偷偷塞給她一些錢,她握著我的手,哭得更厲害。
其後,我數度打開手機,看著電話簿裡她的手機號碼,怔忡了些時日,躊躇著,終於在一個午後撥出去。電話中,她輕聲報了平安,但聲音哽咽。我說:「等哪天妳放假,我去接妳回來聊聊。」她在電話那頭開心地謝謝我。
但現實總是殘酷,我忽然想起Wii剛來沒多久,二姊曾在門口看到一位婦人在門口探頭探腦,問起來,原來是很關心Wii的前雇主尋來,要送她一些自家種的瓜果。二姊感受Wii被老東家疼惜的歡喜,欣然迎賓;卻在夜裡與居住加拿大的女兒的視訊中被嚴正警告:「媽媽!你們年老體衰,不該讓陌生人隨便進來家裡,這樣很危險的。防人之心不可無,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二姊雖然深不以為然,卻也迫於現實,悵然禁止Wii和前雇主繼續聯繫。
如今,我似乎要重蹈覆轍了。但我沒死心,躍躍欲試,與親友聊起,馬上有人警告我:「妳不要跟她聯絡了吧,有些雇主對前雇主的關切會感到困擾的。」大家甚至都勸我:「也許讓她安心照顧新雇主才是對她最好的關心吧。」而說實話,我是有些膽怯的,我得跟新雇主聯絡,才能知道Wii的確切住址,但是,如果她的新東家給我碰一鼻子灰呢?到這年紀來,我雖然算是閱人多矣,但對未知的反應,仍然相當忐忑。加上我們回台中常常是隨興的行程,彼此的時間該如何配合?……就這樣,我搔首踟躕著、拖延著,半年忽忽就過去了。午夜夢迴,我老揣想著,Wii會不會仍在痴痴等候著我實現半年前的諾言?而我也還是不斷地質疑:「人生的緣會真的只能是這樣嗎?」
這樣兩難的體悟,讓我決心編選出一本體貼溫暖的書,讓正青春及已過青春期的作者,現身說法,寫出他們年少時期或目前正遭逢的困惑及解決之道。除了文本及賞析之外,文後還逐篇撰擬文本所延展出的相關問題三則,提供師生共讀時討論及延伸思考之用。
【目錄】
編者序◎人生緣會/廖玉蕙
最初的夢──記我年少時的朋友秋/宇文正
重慶森林 青春藍調/吳妮民
冷淡/房慧真
青春關不住/王盛弘
隔壁班的女孩/廖玉蕙
幸福紀念日/駱以軍
屘嬸/洪淑苓
你媽媽是外勞嗎?/陳又津
她不怪/田威寧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廖梅璇
路易和他的棒球帽/胡晴舫
明亮的世界/朱琦
住在公園的街友/劉靜娟
陌生人作業/楊富閔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跨越國界與文化,從廣角的視野,精選兼具文學內涵與閱讀趣味的世界文學選集。適讀年齡層為國中生以上。全書包含數十篇精彩的短篇故事、散文,呈現各種樣貌的親情、友情、師生情,以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間傳遞的溫情,讓讀者在欣賞好文後,也得以滋養個人的性靈、感受世間的美好,進而散播愛的力量。
編譯者簡介
張子樟。澎湖人,先後讀過臺灣師大、政大、文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Madison校區),曾任花蓮英語系系主任、臺東大學兒文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任臺北教大語創系、臺東大學兒文所兼任教授。目前工作重心為譯書、編書與推廣閱讀。
多年來潛心於青少年文學研究、教學、評論、翻譯、編選等工作。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文藝批評獎、《聯合報》小說獎等;著有《人性與「抗議文學」》、《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少兒文學評論專著《說書人的異想世界》、《少兒文學的閱讀之旅:細讀紐伯瑞大奬小說》等十二本書;編寫《英文名句欣賞》二冊;譯有《尼可萊的三個問題》、《夏天的故事》、《瑪蒂達》等十七本書。另編有《諾貝爾大師短篇小說選》、《俄羅斯鼠尾草》、《沖天炮VS.彈子王》、《文學大師短篇名作選》、《臺灣短篇少年小說選》二冊、《諾貝爾大師散文選》、《文學花博》、《文學星斗》等十六本青少年文學選集。
編譯者序
讓愛,永不止息!
人們把親屬之間的特殊感情稱之為親情。它是人人嚮往的永恆感情,無論對方貧窮或富有、健康或疾病、甚至善惡,認定後往往不顧一切,愛他(她)到底。這種不論族群、階級、膚色的永恆之愛有兩個特點:一是互相的,不能是單方面的;二是立體的,不是專一的。這種故事每日都會發生在我們的周遭,傳遞他們之間的永恆愛意。
這本書的編選,首先著重的是家庭之間親人的互動。孩子呱呱落地後,父母的愛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份貴重的禮物。父母如何選擇不同的教導方式來導正兒女為人處事的態度,是這本書的主軸。作者傳遞的可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也可能是聽聞而來的。他們用心良苦,構思編織,形之於文,讓我們深刻了解父母之愛。
長久以來,一般家庭中的父親角色常被忽略掉。為了養家活口,有些為人父者被迫長年在外奔波,成為子女心目中的另類陌生人。更令人心酸的是,在他們有適當機會面對親生兒女時,甚至不知如何尋找恰當的言語,表達他們一直深存於內心深處的至愛,然而他們的愛卻是真實永恆的,並不亞於母愛。
人世間本是天性且為人一再傳誦的母愛故事比比皆是,這類感人肺腑至深的故事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第一份禮物》(The Christmas Box)的作者伊文斯(Richard Paul Evans)在這本暢銷書強調:人世間最重要的禮物就是父母永恆的愛。他深信這股力量會除去世間所有的暴戾之氣,並帶動世界的正常平和之運作。
除了父母之愛外,師生的互動之情與人間溫情的灑播,也是本書強調的。這些感人的故事猶如暮鼓晨鐘般的不停的在你耳邊響起,不知不覺的融入其中,領悟人間永恆之愛的偉大。
這些作者並非我們熟識的文學大師,但人世間永遠不缺振筆如飛的高手。他們用平實的文字、真摯的情感,記錄了不同父母親情之愛,以及平常人互動間不知不覺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對於不同年齡、來自相異背景的大小讀者而言,由於它們是深具份量、融合真情實愛的好作品,相信大小讀者細讀之下,都會覺得十分受用,因為這些作者筆下傳達的是現實人生永遠存在的真愛。
張子樟 於唭哩岸
2018年8月(照顧病兒第4年)
目錄
編譯者序 讓愛,永不止息!
啊!父親,父親
父愛無價 ∕佚名
兒子的魚 ∕[加拿大]P. 珀金斯
一個小偷和一千個聖誕老人 ∕卡洛琳‧李
特殊的電話號碼 ∕[美國]弗朗科‧紐克魯格
中獎之夜 ∕[美國]約‧格立克斯
十八英里的懲罰 ∕[西班牙]傑森‧班卡多
埃普利大夫的兒子 ∕哈洛德‧埃普利
隧道 ∕[俄國]康‧麥里漢
爸爸獎 ∕[英國]羅伯特‧福爾格姆
父親的西裝 ∕安東尼‧約翰斯頓
父親坐在黑暗中 ∕[美國]傑羅姆‧魏德曼
感謝上帝讓我們有機會說出愛 ∕特蕾西‧安德森
「喂,兒子,我也愛你」 ∕[美國]史蒂沃特
父子之間 ∕安德魯‧H‧馬爾科姆
母親的故事
菸斗 ∕[美國]凱‧韋瑟斯比
看望 ∕[美國]海爾塔‧格蘭特
別難過,媽媽 ∕[加拿大]莫‧卡拉漢
信 ∕[俄國]尤里‧李希特
媽媽和房客 ∕[美國]凱‧福布斯
半便士 ∕阿蘭‧帕通
童心與母愛 ∕[美國]卡斯特‧諾利斯
母親的來信 ∕克拉夫琴科
媽媽 ∕[俄國]鮑‧克拉夫琴科
母子浪 ∕[俄國]布洛寧
舊餐桌上的美好時光 ∕凱薩琳‧比恩
家的畫像
父親沒有赴約 ∕[美國]羅伯特‧諾格斯
洞察力的問題 ∕[美國]瓊‧比爾‧莫斯雷
了不起的兒子 ∕[巴基斯坦]米赫里茲‧伊克巴爾
半份禮物 ∕羅伯特‧巴里
祖父的手錶 ∕斯坦‧巴斯托
午夜電話 ∕[美國]利斯蒂‧克雷格
吾愛吾師
我不想知道小偷是誰 ∕[英國]卡門‧孔黛文
最大的獎勵 ∕[美國]南茜‧卡瓦諾
細節描寫 ∕[烏克蘭]謝爾蓋‧申卡魯克
溫情滿人間
一雙靴子 ∕[美國]查辛
與上帝互換的禮物 ∕[美國]迪亞娜‧瑞訥
伏天的罪孽 ∕[美國]海沃德
最暖心的事 ∕[美國]鮑勃‧布勞頓
一張生日支票 ∕凱薩琳‧迪克森
一件婚紗裙 ∕[俄國]A‧凱西莫夫
藍色的連衫裙 ∕[俄國]蘇霍姆林斯
半個世紀的約定 ∕[美國]凱利‧馬斯汀
西瓜熟了 ∕[美國]波爾頓‧迪爾
垃圾中誕生的藝術家 ∕薩娜‧珍妮
整容 ∕[美國]瓊安娜‧史蘭
想要和許育健教授面對面嗎?
9/10前至幼獅購物網一次購買80本以上
送許育健教授的學校現場導讀一場,限量5場!(時間另洽,可能是假日時段)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