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送來的道別

玫瑰送來的道別

型 號: 987233
庫存狀況:
尚有庫存
價格: 221280
商品介紹

賀!獲獎第71梯次「好書大家讀 優良少年兒童讀物

【本書的啟示】
  本書特色:
★2015英國卡內基文學獎初選入圍(CILIP Carnegie Medal)
★2015英國布蘭福博斯獎決選入圍(Branford Boase Award )
★2015英國暨歐洲童書作家、插畫家協會(SCBWI)「Crystal Kite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得主(SCBWI Crystal Kite Award)
全書令人心碎,卻又帶著微妙的幽默。──The Telegraph
死亡、忠誠、誠實與愛,觸動人生永遠不變的主題。文筆平易近人,深刻雋永,值得細細體會。──Daily Mail
從「失去」的傷痛中拾起勇氣,令人動容。──Sunday Times

【作者簡介】
 


作、繪者簡介
克萊兒‧佛妮絲(Clare Furniss)
成長於倫敦,十幾歲時遷居伯明罕。在劍橋大學研習,之後獲得亞伯丁大學(Aberdeen University)文學碩士學位。曾任慈善機構的媒體公關及倫敦市長的新聞發言人。以《玫瑰送來的道別》獲得頗負盛名的巴斯泉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青年寫作文學碩士學位。
譯者簡介
陸篠華
臺北市人,曾任編譯及少年兒童叢書編輯。譯作有《柳橙街的夏天》、《愛麗絲夢遊奇境》及《雪地裡的女孩》等十餘冊。


【內容簡介】
  妹妹出生後,媽媽就永遠離開了。珠兒把悲傷轉為對新生兒的憤怒,怒稱為「老鼠」,把自己囚禁在「難過與震驚」與「自憐自艾」的牢籠中,拒絶任何人對她伸出援手。
而珠兒的媽媽即使死去,也不改機智反骨本性,不時現身與珠兒對話。珠兒卻以為自己沒有權利活得快樂,才能和死者保持接近的距離……
疼愛她的繼父,失散多年的生父,囂張跋扈的奶奶,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年老的鄰居和拉大提琴的男孩、以及憤怒的師長,人物刻畫靈動,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我要購買 

【序】
  導讀
愛不需要裝乖/周惠玲(兒童文學研究者)
首先,誠摯建議所有翻開這部小說的讀者,千萬要撐過第一章,至少得堅持過第一章後半部,然後你會發現這部小說其實很好看,而且閱讀過程是一段很有趣的歷險記。
怎麼說呢,你的腦袋開始分裂成兩半或者三半、四半:一部分的你很想跳進書裡,把女主角珠兒抓過來痛罵一頓;但另外有部分的你又為她感到心痛;第三部分的你忙著分析她是否真的見鬼了;哦,剩下部分的你則嘴角微微上揚,看著她半推半就的展開一段純純的戀情。
如果你覺得以上導讀怪怪的,怎麼光描繪閱讀感受沒介紹具體的故事情節?沒關係,等看了第一章你就明白我這是呼應小說的筆調,主打內心戲啊。
這整部小說分成十二章,或者說十二個月,採第一人稱(珠兒),敘述這一整年發生的事:十六歲的珠兒和懷孕的母親、繼父剛搬進倫敦南區的一棟破舊屋舍。這是她那位美麗任性的母親堅持買下的,但還來不及打造成夢想家園,母親就因為妊娠毒血症猝逝,只保住了早產的女嬰。小說開場是母親的喪禮,珠兒以憤怒而壓抑的口吻敘述了她對一切的感受,就像「冰晶在血管內凝結」,直到她母親的鬼魂出現……
小說第一章細膩的描繪珠兒內在情緒,寒透心骨又激烈如暴風雪,這些情緒將她與外界隔絕,讓她對外界冷漠,連自己的人生也完全放棄。她仇恨這世界,尤其是剛出生的妹妹——那是害死母親的罪魁禍首,是偷走她原本幸福人生的鼠輩,所以她用「老鼠」稱呼妹妹。這本書的英文原名The Year of The Rat,隱含的意思就是「我被一隻卑鄙老鼠偷走人生之後的一年」。附帶說,也可以反過來解讀。
兒童文學中以喪母為主題討論青少年如何走出傷痛的作品其實相當多,可是像珠兒這樣的主角形象以前比較少見。在少年小說《想念五月》、《新生》,或繪本《親愛的》中,我們看見了悲傷卻乖巧懂事的主角,甚至在《想念五月》和《親愛的》中,小女主角還主動扛起家務,照顧失能的父親,積極的填補母親留下的缺洞和角色。這樣的主角形象似乎相當符合社會對於青少年的期待。儘管他們有傷痛、需要被療癒,但善體人意的好孩子才是主角該有的行為模式,對吧?
但珠兒並不符合這種形象,她更像是時下所謂的「中二」、「草莓族」。喪母之後,她怨恨妹妹奪走了母親的性命,怪罪繼父讓母親高齡懷孕。因此刻意用言語傷害繼父,即使看到繼父為了工作賺錢和照顧新生兒疲於奔命,她也不願意幫忙分攤家務,甚至還一度不負責任的把嬰兒單獨丟在家。她完全陷溺在自己冰冷而痛苦的世界中,不願走出來。即使周遭人包括繼父、祖母、好友莫莉、師長、鄰居,以無比的耐心與體諒對待她,她也不領情,只任性的用憤怒、猜疑、怨恨與冷漠,將全世界阻隔在外。小說中她將手機丟入水池,就是一個強烈的宣告。
她拒絕和外界對話,既不關心別人死活,也不想被關心,連對自己的未來也完全放棄。所以她不斷翹課,即使檢定考試成績不錯,卻又故意激怒校長來毀掉自己的就學機會。接下去她如果用更激烈的手段自我毀滅,也不會令人太驚訝,故事最後珠兒一度想讓自己淹沒在大海裡,只是沒真的去做。
珠兒完全不是傳統兒童文學裡的主角形象,但正因為如此,更顯出這個角色真實感、有血肉,更符合當代青少年的行為與思維模式,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敏感、自我、心靈受傷的青少年的無聲悲鳴。
然而,這樣的青少年最後要如何得到救贖呢?
在開頭的灰暗與沉鬱之後,作者從第一章後半段開始加快敘事節奏,並添加不少明亮溫馨的人際互動,語調也輕快起來,甚至些許冷幽默。雖然珠兒拒絕了繼父、好友、祖母的關愛,但陌生的鄰居老奶奶和公園裡的陌生人卻讓她感到自在。這些人不會要她吐露難以告人的心情,只是單純的陪伴。
母親的鬼魂是另一個她願意(渴望)陪伴的對象。珠兒與母親鬼魂的互動是整部小說的亮點之一。小說讀者應該會很好奇,母親鬼魂究竟是真的存在?珠兒的幻想?還是因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導致幻覺幻聽?作者處理得非常高明,始終維持懸疑。但我們可以注意到,珠兒是真的相信鬼魂的存在,而且她會害怕讓母親鬼魂發現她做的「壞事」,可以說母親鬼魂相當程度扮演了珠兒的「自我」(ego)角色,約制她的「本我」(id),調節與外界的互動。
但愛與安全感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珠兒之所以對繼父和好友莫莉表現得如此冷漠與刻薄,其實是因為妒忌和沒有安全感所致。在失去了摯愛的母親之後,她懷疑繼父有了親生女就不再愛她了,而莫莉有了男友之後也是。儘管兩人仍然關心她,但她卻會把他們的細微言行放大猜疑或錯誤解讀,並搶先拒絕他們、傷害他們,以至於關係越來越惡劣。最後她覺得不被愛、不被需要,於是決定去尋找親生父親。
結果會如何呢?就讓翻開書的你自己去發現吧。  
商品評論 (0)

發表評論



注意: 不支援 HTML 語法

很差            非常好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