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遠方朋友】
25封短箋,寫給朋友,寫給遠方,也寫給世界
你好嗎?
我很好──
好想喊出聲來啊。將這幾字寫下來,就成了緩沉篤定的約定與承諾。我們都要好好的。
值此大疫之年,奔赴他方難,相見相聚難。能以肉身靠近、真實感受其呼吸的「遠方」或「朋友」,都成為近似鄉愁的存在。
寫下來,寫下來。一封寫給那個人。一封寫給師長同學,給鄰人給友伴。一封寫給還有著美好笑容的男孩女孩。
書信就算未及寄出,書寫本身卻已是接近和抵達。距離正是用來證明,彼此的心仍然聯繫一起。在同一個世界中。
"■本期要目
編輯室報告‖無恙/丁名慶
–脈動–
散步在他方‖伊斯坦堡/王子沃、新加坡 /張郁國、阿姆斯特丹/陳宛萱、吉隆坡/龔萬輝
幻遊地‖給BL泰劇初心者的追劇指南/如海豚表示之物、人生闖關遊戲/祁立峰
心樂園‖靠音樂抵達的遠方/鄭琬融、金色記憶/蔡易澄
造星者筆記‖幾個「探尋聲音」(可能的)策展念想/吳思鋒
播可夢‖偵探推理+科學思維=名偵探科普男?/冬陽
學生玩什麼‖關於看動漫及其代溝問題/趙弘毅
學生玩什麼‖玩家自己說╱張岱妤、黃允慈
–專欄–
蟬翼摹寫本‖祕密╱洪茲盈
只有自己在意的兩三事‖寬容/宋尚緯
踟躕地誌‖耳環/吳緯婷
踟躕地誌‖走路的人/鄭聿
踟躕地誌‖太郎叔叔/游以德
天人之際‖春分的預示╱布蘭森
天人之際‖有一種天賦正是刺激別人專業戶/倪玼瑜
–讀世界–
捕鯨者手札‖出版像一座森林/廖志峰
當月作家‖姜泰宇的《洗車人家》/廖宏霖
延伸閱讀‖定義世界的職人們/鄧觀傑
第一本書‖翁禎翊《行星燦爛的時候》/蔣亞妮
深度書評‖讀陳柔縉《大港的女兒》/楊双子
三月選書‖《捌零・潮台北》、《重新丈量世界》╱謝爾庭
三月選書‖《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小物會》╱張馨潔
雜誌盒子‖那些次要的必要性/何曼瑄
–封面專題–
我的遠方朋友
■傾身細語
致香港的一名獄中手足/廖偉棠
■那麼遠,那麼近
全球疫情地圖/編輯部
■亞洲
緬甸:盼望奇蹟/阿潑
印度:給我買隻牛/尹雯慧
尼泊爾: 為妳朗讀她們的名 /李欣倫
中國:記得我們曾相伴/楊明
日本:關於川,關於島/煮雪的人
俄羅斯:我們曾並肩走過/白樵
土耳其:Inşallah!如你所願/玖芎
■歐洲
波蘭:辣咖哩的相識/鄭琬融
捷克:如果世界都作了同一場夢/陳芳珂
德國:一起跳舞/邱孝純
德國: 花開灰燼中/林芳宜
法國:同學少女/林佑軒
義大利:給在水一方的你/倪安宇
西班牙:更好的時光/連明偉
英國:霧中的日子/張容瑄
丹麥: 重溫初遇時光/凃翠珊
■美洲
加拿大: 最黑暗的光明/黃文儀
美國: 迷霧中的加州陽光/田家綾
古巴: 期待重訪/陳小雀
巴西: 紅色警戒/Ray
玻利維亞: 在高原上舉杯/黃麗如
■非洲
查德: 致恩加美納,那一位在巷口賣著紅茶的男孩/陳子瑜
■大洋洲
薩摩亞: 食言信/陳少
澳洲: 深夜電話沒有亭/栗光
–寫星球–
Youth Show‖地球轉運站/謝銘
Youth Show評‖讀謝銘〈地球轉運站〉/楊智傑
疑問集‖貓也有自己的冰山嗎?╱鍾旻瑞
天曉得‖怪天氣/熊一蘋
容身之地‖ON-ON/翁智琦
那個人‖慧明/楊迪雅
一直都在‖風船裡的神/許閔淳
一直都在‖ Don’t be naughty/林巧棠
一直都在‖假面的告白/柯若竹
新詩‖一切靜止是躁動的開始/靈歌
新詩‖陣舞之中碎裂成圓/曾貴麟
新詩‖遊子/陳育萱
特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III
探班日誌‖搭築幻想的旅程/董因緣
劇照輯‖關於七等生與《削瘦的靈魂》/目宿媒體
書寫者看七等生‖朱嘉漢、吳瑜萱、孫得欽
幕後探訪‖專訪《削瘦的靈魂》聲音設計周震、作曲吳家鳳/楊曉憶
延伸閱讀‖再靠近一點,七等生/蕭義玲
無恙 文/丁名慶
嗨。
這似乎是離開你之後第一次寫信給你。但我們也沒有好好地道別,日日期待的每一次「再見」,突然就沒有了,像一條斷尾的路。
我沒有提過,分別的這段時間,一開始,像身體有個地方破了洞(原來真的會有這樣的感覺),腦內小劇場更搬演過各種荒謬情節,大抵很沒新意:你過得很好有著我從沒看過的爽朗表情,或者是過得很不好彷彿有意把自己變成一個從前見過你的人們都不認識的人不管什麼方式都好。然後在彼此身心際遇最不堪時狹路相逢,當下都不知做出什麼樣的表情才好。
我絞盡腦汁,無從拼湊你的人生近況,猜測得太多,既像跟蹤狂又顯得自以為是。或許直接問你就可以了,有那麼多種聯絡工具,總有一種能傳達到?只是我不確定,能否承受得到某個一般答案後,無以為繼的尷尬時刻。但是我好像也沒辦法適當地表述自己。一來是乏善可陳,也可能因為我總逃避向內審視;二來是我的近況,跟我所感知的這個時代相似(但不是推諉),亦是連動,太瑣碎龐雜,無從斷捨離去蕪存菁,以致不知從何說起。
最近呢(也許還是只能從這樣的時間描述開始:但我們共同的時間已停止,以致自己的時間變得太輕易揮霍或任人榨取),做了一個邀請大家寫信給遠方朋友的雜誌專輯,動機似乎不須贅述,一開始的想像,是想藉著眾人的信,引領讀者一訪曾組成其生命、後來不得不(暫時)離開的地方;而那些尚可去信的舊址之確然可驗,就算沒有疫情隔離,這於生活圈窄小的我是很大的激勵,「有人去過遠方了,並回到這裡」,也會更願想像生命還有開闊的可能,並結識新朋友。集稿過程且望梅止渴般收穫來自未知國度的各種邂逅驚喜。
稍微多想一下,「遠方」,以及,「朋友」,到底是什麼呢?是阻隔比抵達更鼓舞想望、是失落比獲得更催生眷戀的存在嗎?
說來有趣,這個專輯的一開始,就是我們寫信給大家,然後等待一封封不是回覆給我們、無法代為轉寄卻必須公開刊出的信。囿於約稿規則,信上使用的是寫信者的語言,而不是遍布二十餘國收信者的語言,那麼,寫信者真的希望這信有朝一日能抵達收信人的手上嗎?這更像是寫信給自己,或給昔往、記憶裡的收受信雙方同在的時間,就像我跟你一樣。也是限於紙本刊物的篇幅,信文都不長,但我不以為那僅是倉促交待的開場白,更像含蓄的試探與邀請:嘿,回應我一下,你也說一點(別後的日子),讓我們像從前那樣有來有往,但不急,這次我想用一些等待的餘裕,替換掉網路上的那種即時的回應和焦慮。
我祝願,終有一日,那些信的收信者們,能親眼讀到。我們都知道,在那一刻,必然會綻開、延展許多文字以外的情感與故事。
你好嗎?願你無恙。期待再見的一日,真實地見面,傾聽你話語感受你呼吸。
對不起。此際能給出的,僅有這封短信。
我很好。有持續練習判別哪些感覺「不太好」哪些是逞強喔。
謝謝你,或「你們」。在此,你是遠方自身,是羈絆,是書寫的理由和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