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獅文藝
幼獅文藝
為蔣經國先生授命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創建的文學雜誌,於民國43年3月創刊,後為託管雜誌。自47年創立幼獅公司,託管《幼獅文藝》。
星雲大師說:「台灣有上千萬種的雜誌,代表他們各行各業都有專刊,但編排的式樣、風格,多多少少都承受過《幼獅》的影響」
余光中也說︰「文學與音樂實為青年之特權。不過,特權也是天職。追求文藝,追求美,正是《幼獅文藝》的責任」
幼獅文藝再民國92年,王福生總經理主導下,文藝以「青年文學第一品牌」為改定位,以「文學、文化、文藝」為方向。
排序方式
顯示數量
-
【超少女】
在不斷迴旋的樓梯,寬廣沒有邊際的操場,照映出未來面孔的鏡子,大量複製的模具之前,誰敢大聲說出:我、是、少、女?
「超.少.女」是超級少女,也是超越少女。當我們站在彼此對面,成為少女,記憶少女,製作少女,流動為少女,張開歷史的玄機,也是面朝未來的革命。
-北師美術館 美少女の美術史-«
■少男少女變身小史
隱形國◎楊婕
少年的美術史◎張硯拓
■10月人物
違章女生就地合法:訪李屏瑤◎李璐
■再寫一本
毛刺深處,硬核存在:許瞳的《刺蝟登門拜訪》◎白樵
■少女事
蘿莉塔時尚:少女心的終點在哪裡?◎謝宜安
..
170
-
【先這麼栽】
秋收時節,讓我們看看泥土上有什麼。
一支抄寫時間的筆。
一條流經歷史的大圳。
一雙走上未知之路的腳。
一本尚未裝訂的書。
一些憂傷而誠懇的心。
一方流通轉運思想與情感的市場。
讓收穫的集結,裝箱,轉運,開啟一餐或者一天或者一生。記住成熟前那一刻的氣息,畫出田園與歷史中的織線,當我們知道自己也是作物……要得到感覺,也許就先這麼栽。
-感讀農村-
一個農村,兩個宇宙◎丁威仁
〈雨〉與《雨後》──小說中的農村現代化變遷◎郭澤寬
-圳流百年-
嘉南大圳:土與水的記事簿◎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
-種田種字-
自牧..
170
-
【絕版出來】
絕版書意味著什麼:收藏家的珍寶,專業讀者的不傳之祕,遺落的作者,復活的想望,知識流通與再次記憶的追求——絕版書去哪裡,在哪裡?絕版是斷絕,還是不絕?讓絕版書印刷出來,挖掘出來,買賣出來,展示出來,夢想出來。當我們看見絕版理由,又再一次翻開絕版書的地層,以書店的手,出版者的手,作者的手,讀者的手,圖書館的手。
今晚我是書。在時代的眼淚下,讓絕版甦醒,讓隱密者重新出場,讓祕密的記憶,隆重地相會。
藏書之居
復古永遠是流行──與吳卡密談舊香居與絕版書◎徐禎苓
尋書之跡
文而優則導◎陳逸華
品味歷史的細節與縫隙:我的1950年代詩集收藏◎陳..
170
-
【寫作的寫作】
你的寫作指南是《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小說稗類》,或是《作文七巧》?關於寫作,你相信的是《與死者協商》、《我為何寫作》或是《身為職業小說家》?關於寫作,要問天問大地還是問問宿命?關於寫作指南,也許還需要指南的指南?或者全部解散,迷路最高。打出探照燈,在書櫃裡面再一次聚焦,按圖索驥,說出真心。從古典到現代,在他方找能量,重新潛伏到文學裡,當一個間諜作者,拋出一波寫作的意見與異見。2020,文學的新身體,從寫作的寫作開始。
誠懇於自我的發明:經常在夜空下等待流星◎張亦絢
如果用魔術包裹另一個魔術◎邱常婷
語言的邊境之外◎盛浩偉
尋找液態之核 ◎曹馭博
..
170
-
【母語織花】
二月二十一是國際母語日,我們怎麼在母語裡行走,跳舞,找到生命的模樣?在緊縮的語言環境中,有誰在歷史與當代找路尋路,深耕實作?在多語匯流的環境中,將會交織出什麼樣的花朵與地圖?台語電影的興盛沒落,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在台灣與香港漫遊,粵語與台語的對話,引出什麼樣的日常風景?一個最新的電視台,放送著什麼樣的語言環境與想像?不同的距離,有不一樣的實踐與工藝。壓抑的重新發聲,久別的也有機會重逢。我們有我們的皺褶,也試著熨燙那些不勻整。
二月是連結的月份,反思的月份,發出聲音的月份。
跟著母親的舌頭順流逆流,釀蜜開花。
..
170
-
【我們不是才笑到一半】
我們如何談論幽默與發笑的文學?幽默與發笑反應中,分布著複雜的光譜。有時解放規範、噴射慾望,有時隱藏著階級與標籤,有時顛倒過來是巨大的悲痛。發笑的時刻寫不下來,更多時候想笑但是笑不出來。好笑的事應該怎麼表演?好笑令人發笑,但不好笑也令人發笑。我們思考笑與媒介:詼諧之作是否反映時代?迷因到底怎麼成為文學?我們追問笑話外面是什麼,神作何以成為神作,認真追究與模仿。
我們笑,但是笑到一半。卡住的時候想想:接下來怎麼笑。
˙製造笑聲的人
訪單口喜劇演員龍龍 林千玉◎陳柏煜
˙笑的媒介
日治..
170
-
封面故事
【超.展.開】
策展不只是策劃一場展覽,也有照料、篩選、管理的意義。展示能為我們展開什麼?如何透過展示帶動參與?哪些內容需要/適合被展覽?如何當一個策展人?靜態的文史資料如何與觀者互動?當代藝術與觀展經驗如何鑿開文學寫作的路徑?如何重寫、重探、重回藝術/史?展覽內的身體是活動的,我們訪問不同領域的工作者,期待一同撐開關於展示的多重時空,與世界產生關係與觸媒,在想像中開展,與時代超展開。
˙策展做什麼
專訪策展人莊東橋◎文陳沛妤、莊東橋
專訪策展人高森信男◎陳沛妤、高森信男
˙撐開想像
專訪藝術家張紋瑄◎張純昌
˙展示文史
自由戀愛:時代製..
170
-
【謎團人間】
我們為何被謎所吸引?我們為何透過謎來認識世界?我們如何以謎說故事?
謎團,謎語,故事的迷路,記憶的迷宮。
已知,可知,未知,搖晃的時間與難題。
在謎裡面,有人布置理解的機關,鑿開謎的表象讓知識見光。
有人讓謎中的謎不斷繁衍,告訴你書寫原是無法窮盡的幽徑。
如果現出原形,謎還是謎嗎?
我們佈置線索,一邊解密,一邊造謎。
被謎團團包圍,也因為謎理解人間。
謎與島嶼
謎の島——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人的「謎風」◎顧敏耀
謎的技術
世界以謎團為本 ◎曲辰
謎的重量◎游善鈞
謎團的原理◎瀟湘神
製謎的人
是人生的冒險,還是實境的遊戲?..
170
-
【(加減)群聚生活】
本來能去的,怎麼就封鎖了。想要靠近的,怎麼就遠離了。不群聚,少社交,半日常生活。心與思想也需要紓困。新型態的疫情時代,我們試著思索與紀錄:從線下到線上,從想像到現象。在自己的房間裡自主管理,動也不動,是動也是不動。加加減減群聚的生活裡,我們如何接觸與運動,隱沒與現形。
我們試著在這個月份,留下屬於這個時期的思索與紀錄。在專題的安排上,我們期待重新觀視與思索,掌握種種可見與不可見的網絡,體察不同位置的生機與意志。無論疫情趨緩或遠離,保持溫和而機警的心。而後進入新的日子,新的認識。
疫的思索
看見不可見:疫情資訊的視覺化修辭◎李長潔
新冠肺炎的「世界」大戰◎林徐..
170
-
【雙面愛特伍】
瑪格麗特.愛特伍是作家們的作家。她在二○一四年埋下百年後才會出版的書稿,在看似未來的小說中埋下現世的見證。《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在臺灣翻譯出版前夕,我們如何於此時此地,重新閱讀愛特伍作品中的雙面對照,重層聯繫?從性別,創傷,生態,末日,怪物,詩歌,影像,現世,抵達故事裡的故事……科幻不假,未來不遠。深讀小說,也是重寫時代。
雙面映照更多雙面,我們將自己埋進愛特伍,或者重新裝配,改造時間。
性別敘事與日常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性別敘事策略◎李信瑩
創傷與記憶
愛特伍的創傷及回憶書寫◎葉佳怡
小說與影視
談《使女的故事》與改編影集◎..
170
-
【另存新檔:文學的檔案,檔案的文學】
《幼獅文藝》在這個八月,迎來我們的第八百期。在這個特殊的月份,我們以「檔案」為專題,切入不同人文領域的檔案故事。一件檔案是一段記憶,一個線索。保留檔案的人,也是守護記憶的人。從檔案的保存、篩選、修復,到檔案的挖掘、解讀,乃至數位時代的檔案思考。我們專訪了檔案管理局的林秋燕局長、小說家朱嘉漢談新作《裡面的裡面》、向陽老師談他的手稿故事寫字╱寫意╱寫真三書,廖振富老師《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不同的檔案與史料工作,對應了或鮮明或幽微的人生軌跡。攝影家潘小俠鏡頭下的作家造相,紀錄了文學史與人的光影。
我們也以小說家朱嘉漢手中的家族影像,陳巧陽來自海外的手稿研究..
170
-
【有畫要說】
文學不是繪畫,繪畫不是文學。但有時文學就是繪畫,繪畫就是文學。有些畫家寫作,有些作家繪畫。有些圖像就是小說,有些小說變成圖像。想畫的,也寫出來。想寫的,先畫出來。那是兩種筆還是一種筆?是左手還是右手?我們打開一張紙,看看第一筆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我們總是有畫要說。
專題開篇,我們邀請川貝母與郭鑒予聊聊眼睛的故事,寫的故事。在暗中照明,抵達地方之中的地方。
想畫的也寫出來
眼睛的故事:郭鑒予×川貝母◎陳柏煜
副刊插畫學
孫梓評的副刊插畫學◎陳柏煜
反向媒合
阿尼默畫作◎阿尼默
有一隻沉睡的人◎楊莉敏
兩種筆或一種筆
一步一步靠近、並且遠離◎吳睿哲..
170
-
【字由心證】
「字」是呼吸,也是一種肉身;是墨線的散步,是意義的圍籬。
字是記憶的拼圖,也是射出情意的箭矢。
字由人造,但每個字的歷史其實早於每個人,遞轉先輩與文明的遺贈。
字由心證,單字與字串,在各人胸臆腦海、在各種媒介裡,展延變化,勾捺輻射,畢現了想像力的奇崛或開闊,性情的豁達或執著。
字如鵲橋,承載、延續著故事,直到自身也成為故事。孵字的人,食字的人,或獨自或接力,在紙頁也在心境中造出不思議空間。
本期專題由「不只是字」的關注與期待開篇,在當代各種字的應用、創造與變化中漫遊,途經藝術、設計、生活、歷史、文學,傾目玩味也動手書寫──字走得多遠,心就走得多遠。
作家年度選字..
170
-
封面故事
【等一下,有感覺】
作家張亦絢107年在《幼獅文藝》撰寫專欄「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帶領青年讀者回顧、探詢「討厭」的心緒與演變。「我討厭過的大人們」進化成書,變成《我討厭過的大人們》,加入了新輯「有多恨」,她寫討厭,寫恨,實則在負面與強烈的情感中,帶著讀者一步一步分解情感的關節。知道那些情感從何而來,知道自己為何成為今天的樣子。在這樣的波浪中,我們揉捏記憶與心腸:以「我也討厭」、「我也愛的不久」去迴響反照;「情感教育」我們談小說、影劇、真實人生,如何形塑、改寫、抵抗心緒與作為。「第一種慾望」寫下心的洪荒與啟蒙、「兄弟樣」回看男性之間多重的情誼連結。「感情遊戲」與「發明一種關係」..
170
-
【因為遊戲存在】
競賽或嬉遊,遊戲模擬預演現實,或創生秩序改造世界。寫作者在文字中開闢遊戲空間,邀請讀者進入另一場生存的愉悅與暴力。讓文學化做遊戲,以行動感官重新感知故事的波動。前衛,彈性,空間,存活。遊戲尋找玩家,文字等待重讀或者重玩的人。遊戲留下時代記憶,等待規則因時代而轉變。
世界跳動,因為遊戲存在。
‐現地實戰‐
在歷史與巷弄之間換氣:「小封神藏寶圖」的炎夏一日或未◎馬翊航
‐限定封測‐
虛擬實境:「遊戲x臺灣文學」轉譯世界新手誌:專訪張俐璇◎許貽晴
文壇如戰場:白色恐怖下的作家該如何得分?◎許瀧尹
‐跨界更新‐
談場跨時空的戀愛吧!──專訪《東周列萌志》製作人謝..
170